导读:“纠结”一词逐渐成为现代人常用的词语。人们喜欢用“纠结”来表达自己的处境或心理状态,这也反映出现代人心理压力过大。我们该如何化解“纠结”的情绪呢?
究竟什么是“纠缠”?
在第五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,“缠结”一词被解释为“交织在一起”,并用作动词。从字形上看,tangle是一个很有视觉感的词。给人的印象是一群相互交织的物体和重叠的树枝。“桀”与“桀”部首相同。“结”字有纠缠的意思,“结”字代表着一种凝聚的趋势。当“桀”遇见“桀”,既是纠缠,又是聚集。怎样才能不混乱呢?
其实,在生活中,纠缠这个词的运用更加广泛和灵活。它可以用作动词,“我对我最近的工作感到困惑”;也可以用作形容词,例如“这部电影的情节似乎很混乱”;它甚至可以用作名词,例如“我不知道如何解决我内心的矛盾”。无论是描述事件的情况,还是表达自己的心情,甚至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,纠缠这个词都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要求。
当《Kink》非常流行和强大的时候,有人认为《Kink》是从扶桑东部土地引进的动画片,也有人认为它是90年代新生代创造的流行语。其实,纠结这个词自古就有。李白有诗云:“枝繁叶茂,枝繁叶茂”。纠缠如今的流行,其实就是这个词千百年后依然蓬勃发展的生命力。
虽然纠缠在使用中充满了歧义,但其含义能够准确满足用户的需求。“纠缠”的本义是“纠缠”,恰恰是对客观状态的主观抽象;今天,当人们选择用它来形容自己的心态时,纠结让人们为自己难以言说的感受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方式,让人吐出心声。郁闷的时候不也是快乐的吗?
“纠缠”中隐藏的心理现象
值得思考的是,在今天让人“快吐”的斗争中,潜藏着怎样的社会文化精神密码?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流行语是某种社会心理的体现。从“不理我,我烦”,到抑郁,到纠结,人们用来表达心情的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。
回顾社会的进步,从来没有一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得如此迅速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“自媒体”,随时发布信息。海量信息充斥着现代人的每一寸空间;在这个时代,物质生产如此丰富多样,“物与自我”的界限在物化社会中悄然模糊;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,个人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。虽然智者说智慧与智慧的区别就在于懂得如何选择,但当人们在面对诸多诱惑的今天,如何才能更明智而不被纠缠呢?
面对诸多选择和担忧,面对困境乃至艰难困境,人们在理性与感性、欲望与克制、道德执着与匮乏、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与迷茫;人们在历史与现在、自己与他人之间挣扎、迷茫。他不断地四处走动并提出问题。那时,个体不一定会感受到痛苦,但当纠缠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标签时,其间发生的价值丧失就不能不说是社会痛苦。
如何应对“纠结”的心理状况?
其实,人们会抱怨生活让自己太纠结,却不知道自己想得太多,做的太少;他们常常被众多的选择所迷惑,陷入两难的境地,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;他们讨厌在徘徊中不断受阻。却不愿意突破自己。有时,我们遇到烦恼,我们会纠结;当我们遇到挫折时,我们会陷入困境;当我们遇到困难时,我们会陷入困境。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时候,我们就会纠结;当我们遇到困惑时,我们就会陷入纠结。人们痴迷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坎坷坎坷,其实都是伪纠结。活在当下,挫折在所难免,以阳光的心态直面挑战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抛开各种伪纠结,哪些是真纠结,又该如何把握?曾经有一个故事:一些美国大学生发起汉堡禁食运动,反对快餐行业对工人的剥削,体现劳动的价值。很快,许多人加入了吃汉堡的行列。一段时间后,人们发现正义的行为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。由于汉堡销量下降、快餐公司利润减少,工人们的处境并没有好转,反而面临着失业的困境。
编者按:人生五味杂陈,纠葛在所难免。多一点智慧和勇气,把握好心中的尺度,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。理想的天堂也许并不遥远。